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索達吉堪布 :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浙江大學演講

『 2011年6月8日晚上 』
劉雲教授致辭:
浙江大學「成長論壇」第四次講座現在開始!
浙江大學,是一個綴滿了光榮和驕傲的品牌。在這個品牌中,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百年求是學子的心血,也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的胸懷。浙大的校歌說海納百川,所以,我們「成長論壇」以開放的心態、以宏廣的遠大理想,舉辦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講座。
今天,非常有幸請到了索達吉堪布,這位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像太陽一樣的法師。現在迎請索達吉堪布入場——
(一片熱烈的掌聲,場內頓時響起《上師頌》的音樂:
捧一條潔白的哈達,獻上我的敬仰;唱一曲嗡嘛呢貝美吽,送上我的讚揚。
無論多好的詞語,表達不出我對您的感激,您讓我認清了人生,把回家的路途指明。
感恩您啊,上師!您是離我最近的佛祖,是我靈魂的再生父母,您指引我走出輪迴苦。
感恩您啊,上師!我願生生世世追隨您,和眾生一起走過解脫的海洋。)
下面,有請浙江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家成教授,介紹索達吉堪布——


張家成教授:非常榮幸由我來介紹堪布!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主管堪布。「堪布」這個詞,我們漢族人不是很熟悉,我簡單地說一下:「堪布」是一種稱號,藏傳佛教中深通經論的喇嘛,而且擔任寺院或佛學院的住持者,都可以稱為堪布。一般來說,擔任「堪布」需要非常好的學識和德行。
索達吉堪布,在國內外知名度都非常高,他不僅精通顯密經論,而且用漢語撰著的書籍就有上百部,文字加起來有上千萬之巨。堪布曾隨晉美彭措法王遠赴歐美、東南亞等多國弘法,如今還通過現代的網絡技術,廣傳大乘精髓,為芸芸眾生普降法雨。
在講經說法之餘,堪布2007年發起「啟動愛心」的倡議,號召佛教徒不但要保護動物,也應該關愛周圍的弱勢群體。並以身作則,不遺餘力地行持慈善事業,多次出席慈善方面的大型會議。
近些年來,堪布還應邀前往北大、清華、復旦、南大等高校演講,與師生們作了深入廣泛的交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

劉雲教授:接下來,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給我們開示——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僧人,來自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地雪域高原。很早以前,就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時我覺得很神奇,也很嚮往。後來,我來過杭州幾次。尤其是這次到了浙江大學,看到它偎依在西湖旁邊,讓人舒心悅意,覺得在這裡不管工作還是學習,確實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福氣。
不過,當你擁有這樣的福報時,應該想到身邊、甚至偏遠地方沒有書讀的孩子。這幾年來,我去了一些硬件和軟件設施相當高檔的國家一流大學,跟那裡的知識分子、教授、大學生作過方方面面的交流;同時,也去了一些藏地和漢地非常偏僻的學校,那裡的校舍破敗不堪,教學質量也相當差,讓人看了非常難過。
前不久,我就去了一所小學,當時正值藏地挖蟲草期間,大多數學生都跑到山上挖蟲草了,學校裡只剩下七八個小學生,嘻嘻哈哈地在教室里玩。老師也有七八個,都在一個老師的家裡打麻將、喝酒。看到這種狀況,我覺得特別心痛……所以,在座的同學們,通過對比自他的不同環境,在你們快樂學習的同時,也應對其他的可憐孩子心生悲憫。
一、什麼是大乘佛教
今天我們在這裡交流的內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也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那麼首先,我就簡單解釋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與小乘之間,實際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別,但最根本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提倡無條件地幫助一切眾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脫。印度著名的佛學家阿底峽論師,曾言:「內道與外道以皈依別,大乘與小乘以發心別。」也就是說,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差別,在於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沒有菩提心的則非大乘。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各位一定要掌握。
記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漢地還是藏地,人們經常口口聲聲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口號,其實只強調了利益人類。若將此範圍擴展至一切眾生,變成「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那麼,大乘的教義僅此而已。
如今知識界的很多人,對佛教的教義不熟悉,有些懷疑,有些生偏見、邪見,有些甚至大肆毀謗。當然,宗教信仰歷來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會強迫任何人皈依佛門,甚至出家。但在這裡,我要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學佛並不是消極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種教條主義,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類發展到現在21世紀,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真理。這樣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盡致,它猶如真金不怕火煉般,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也能經得起任何邏輯的推敲。作為一個佛教徒,我特別希望把這樣的佛教教義,跟很多知識分子共同分享。你們作為高等學校的師生,進行文化傳播、學術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們在一起探討,真的非常有意義!
大乘佛教的教義,簡單來說可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現在社會各階層的人,如果有這樣的崇高精神,社會和諧、國家穩定、人類和平則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個人只想着自己,拚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錢財、權勢,而從不關心整個社會、不關心其他眾生,那麼,人類的衰敗、乃至滅亡,也就為期不遠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來一直對佛教潛心研究、認真思考,越觀察、越探索,對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這種信心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今天在這裡,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們每個人用智慧進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說了什麼?這些歷經風風雨雨,為何沒有被任何世間學說所推翻,反而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閃閃發光?
作為一名佛教徒,這樣說並不是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觀的立場上所得出的結論。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時間,翻閱古今中外許多具有價值的書籍,接觸過對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文學家,也與不少教授、老師、知識分子探討過。在此過程中,我確實深深體會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當今時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開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也仍然沒有落伍、過時,甚至有些境界,人類至今也望塵莫及。像美國的物理學家卡普拉(Frijof Capra,1939-),在《物理學之道》中就感嘆說:「雖然人類的知識有了莫大的增強,但是兩千年來並沒有變得聰明多少。」他還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述,與近代物理學的模型和理論之間,有着最為驚人的相似之處。」從這些話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學,而且超前。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涅槃於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時所宣說的和平觀、平等觀、心靈奧秘,是後來不同時代的人們一直探尋、追求的。這一點,有智慧的人只要翻開大乘經典,翻開人類歷史,進行對比就會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學校的師生們,有興趣的話,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從學術文化的層面了解它。在這個過程中,佛教絕對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個別經論、個別法師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從此得以改變。
現在很多學生在校園裡,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識,到了社會上面對各種壓力時,常常束手無策、極其脆弱,我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人。因此,你們在大學階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餘時間,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畢竟大學是人生的轉折點,畢業後你們就要邁入社會,面臨複雜的人際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說實在的,如今很多知識分子,確實應該學一學佛教,尤其是大乘的無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經典中也講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許多行為建立在維護自我的基礎上,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麼利益。
《十住毗婆沙論》中就講過四種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饒益他眾,從而間接圓滿自利,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不僅佛教中這樣讚歎,世間上的以善心助人為樂,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被人們爭相傳頌的美德。
可是現在,大多數人身上已經找不到這種「痕迹」了。他們盲目地追尋錢財、地位,滿口大談成功、發展,事業上雖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擺脫不了煩惱、痛苦。其實佛教中無常、無我的道理,正是對治這些煩惱的無上妙藥。《華嚴經》中也說:「譬如伽陀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可見,佛法猶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葯,可以滅除我們貪嗔痴等各種煩惱,及輪迴中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個人再有錢、有地位、有才華,到了死亡關頭,這一切也派不上用場。且不說別的,看看我們身邊的人臨終時,有多少榮華富貴可以帶走,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然而,許多人真的非常顛倒,用短暫的人生幾十年,殫精竭慮地去追求這些,結果越執著越痛苦,越執著越得不到,這又是何苦呢?其實,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沒有都可以,自己應以利他之心度日,這樣才會快樂、自在,做什麼事情也會很圓滿。
三、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教言,有時候去深入了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簡單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態就會有很快的轉變。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許多殊勝竅訣,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求我們先有大悲心。也許有人認為:「大悲心很容易,我應該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生起大悲心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殘疾人,光是覺得他們很可憐,生起一種悲憫心,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無邊的眾生,平等視如自己的母親。
試想,假如你的母親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纏身,正處於非常危險的懸崖邊,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會什麼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樣,世間上的任何一個眾生,前世都當過我們母親,她們如今沒有智慧的雙目,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無明愚痴、瘋狂顛倒,在輪迴的懸崖邊,隨時都有墮入惡趣深淵的危險,如果我不去救,那誰去救呢?倘若看見任何一個眾生,都會想到這一點,這才說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來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實這是相當困難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種子。印度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過:大悲心對成就佛果來說,初、中、後都特別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行菩薩道時,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成就佛果時,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才能讓眾生獲得真實受用。
眾生要想成佛,必須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對大乘佛教有興趣,不妨在實際行動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來一剎那,這種功德也無量無邊,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當然,對一個不學佛的人來講,可能覺得有點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實也的確如此。就像跟一個不懂珠寶的農夫講珊瑚、瑪瑙、鑽石,縱然他對此一竅不通,但這些珠寶的價值,也不會因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這種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倘若經常串習這些大乘精要,並貫徹於實際行動中,那你的生活態度定有極大改善,無形中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也會因此而脫胎換骨,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有個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國太子的女兒,母親是美國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華的環境中成長,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她的少年時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亂的男女關係而備受媒體關注。60年代,她還受過嬉皮士文化的影響。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師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緣吧,她馬上對佛教生起信心,並皈依了三寶,從大乘菩提心開始,系統完整地了解佛教。經過九個月的學習,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縱慾、處處受人遷就的刁蠻公主,變為一個開始為眾生着想的人。
隨後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個國家,為上師建立了上百個佛教中心,引導成千上萬的西方人修行。據說她是格魯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師。我以前去西方國家時,看到過很多關於她的介紹。
四、大乘佛教對現代人類的意義
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過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幾種:一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大乘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藏地後,中間由於許許多多的原因,致使漢地很多人並沒有了解它的意義。
還有一種是,現在不少人認為的佛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謂的佛教,說實在的,是一種教育。而在寺院裡燒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個別行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建築。就像一所大學,校舍造得再壯觀,也不是大學的核心所在。大學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樣,我們佛教也是如此,這在藏傳佛教中做得相當好,到目前為止,有系統、有次第的聞思修傳統,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漢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門多年,只是見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邊上打轉,這樣的話,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義,又怎麼稱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漢傳佛教的很多寺院,最關鍵是要有講經說法;漢地許多大學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課程。
其實在漢地,不管是佛教歷史、大小乘經論,都有足夠豐富的千經萬論,但遺憾的是,這些現在全部堆在藏經樓里。有時候我看到漢地的藏經樓,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古往今來,那麼多譯師歷經千辛萬苦,翻譯了如是多的珍貴教典,現在這些卻無人問津,只是供奉在藏經樓中,整日與灰塵為伍。要知道,這些佛典中有無數的竅訣,足以對治眾生的一切痛苦和煩惱,但你不去學習的話,就像乾渴的人守着水卻不願意喝一樣,這些再殊勝對自己也無濟於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現在應該把這些拿出來,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無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別念所推翻。佛陀從涅槃到現在,已有2555年 了,這麼漫長的時間裡,它是最經得起觀察的一種學說。且不論佛陀親自傳講的諸多經典,就算是佛陀的隨學者,像龍猛菩薩、法稱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菩薩、靜命論師,所傳下來的論典,義理也極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話,可能也會霧裡雲里,很難一窺其堂奧。因此,佛教並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樣簡單,大家若能對它稍有涉獵,得到的利益會不可言表。
其實,人類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幸福。但這種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來世痛苦,那就是一種鼠目寸光了。作為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但會考慮自己的長遠幸福,還會將這種幸福的範圍遍及所有眾生。關於此舉的意義,佛教有足夠的理論依據可以成立,並可通過辯論的方式,接受各種質疑。尤其在我們藏傳佛教,寺院裡歷來保留着辯論的傳統,依靠這種方式,會讓你對佛教的道理越辯越明,將自己深層的智慧挖掘出來,從而引生的見解非常純正,不會被任何邪見和懷疑所摧毀。
當今時代,人們對很多事物的追求,已與初衷背道而馳。孔子在《論語》中提到過一個詞,叫「文質彬彬」 ,意思就是說,人類後天的文化,要與先天的本質相協調。文化一旦脫離了道德本質而盲目發展,必會將人類引入歧途。各位應該也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呆在學校裡這麼多年,但到了社會上,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人,最終離開人間時,心中也是茫然一片,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應該思考一下。
佛陀見我們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眾生,迷茫愚痴、相當可憐,就慈悲地宣說了解脫法要,指明了趨入幸福的正道。誠如《大集經》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說法。」對於如此深恩厚德,我們實在難以回報。
在這個世間上,老師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觀察的話,老師只教了我們今生的知識,讓我們到社會上怎麼賺錢、怎麼生活、怎麼揚名;而父母教給我們的,則是如何成家立業、如何滅敵護親……就像《入行論》中所說,讓我們永遠脫離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間的智者、婆羅門、國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講得出來。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雖然已不住世了,但許多善知識仍在世間,我們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得到一些出世間的真理,對一生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甚至有時候你遇到一兩個人,送你一本佛經,介紹你認識一位大乘善知識,以此讓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標,命運有了重大的改變,這些人也可以說是你的善知識。他們帶給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現在很多大學生非常迷茫,知識學了卻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會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過去自己在家時,被家人圍着團團轉,當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樣,要什麼就有什麼;在學校時,校園環境也很單純,自己活得非常自在、瀟洒。可是一到了社會上,以前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好多事情都不會順着自己了,此時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點挫折就很容易自殺。所以,如今的大學生,特別需要佛法的智慧,斷除我執和自私自利。
當然,完全斷除的話,對我們凡夫人來說不太現實,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對治煩惱的竅訣。佛教的智慧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我們窮極一生也難以徹達,但最根本的幾個道理,如《三主要道論》中講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卻不得不了解。這些就像打開寶藏大門的鑰匙,可讓我們盡情地享用裡面的珍寶。
學了佛法之後,你會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執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論師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講過:「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過去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沒想過對社會承擔責任、對父母報答恩德,感恩一切與自己結過善緣和惡緣的人……現在明白了這些以後,就要扭轉自己的心態,常常以利他為重,如此你為人處世就會非常得體、取捨有度。縱然個別人暫時不理解,最終也會被你的責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動。
要知道,世間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這種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現在學校裡的老師,給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導他們如何做人。有了這樣的基礎,這些學生將來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會贏得眾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會活得豐富多彩。
五、通過智悲的修法斷除我執
關於怎樣斷除我執、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許多方法。假如有人覺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夠了,平時做人也特別慈悲,沒有必要學這些,那不妨以此來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過程中,首先要修「上師瑜伽」——當然,這個名詞你們也許不懂,但希求真理時不要怕這些,應該勇敢一點。就像第一個敢於吃西紅柿的人,通過大膽嘗試,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樣,任何真理都有一些專用名詞,依此可開啟未知領域之門,假如對此一直避而不談,這也不是智者的選擇。
修完上師瑜伽後,我們開始通過呼吸修自他交換: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幸福、健康、榮華富貴變成白氣,從鼻孔呼出,融入一切眾生;吸氣時,觀想眾生的痛苦、不幸、煩惱、疾病、魔障變成黑氣,從鼻孔吸入自己的身體,融入心間的「我」。
聽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這樣修,別人的傳染病、痛苦會不會傳給我啊?」這個時候,所謂的「我」很明顯就跳出來了。一直認為自己修行不錯的人,通過這個實驗,也可以看看你們的「我」到底斷除了沒有。
以前,藏傳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斷法」時,認為自己的「我」已經沒有了,於是故意到屍陀林中搞破壞,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嚴厲的對境前作種種損害。這些過分的行為,引起了護法或非人的極度不悅,致使天空突然出現打雷、下冰雹等異常。見此情景,他們心驚肉跳:「哎呀,這次我肯定完蛋了!」這時候,他們的「我」就原形畢露了。
那麼,這樣觀修會不會真給自己帶來痛苦呢?不會的。這一點,佛陀在諸多經典中再三地講過,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提到過。就像世間上的一位老師,天天幫助別人的話,他會不會很痛苦呢?絕對不會,反而他會有種說不出的快樂,社會也會對他非常認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換,需要一個過程。通過再三的串習,當「我」的力量逐漸消失時,利他心的境界才會真正現前,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東西。
除了這種修法,你還可以用智慧,觀察萬法的究竟實相。其實這個最簡單,比如你學了中觀的各種推理後,即可抉擇萬事萬物是無我的、空性的。這種境界不是口頭上說說,而要內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會深深感受到佛陀的偉大,追隨佛陀的後代大德們,其智慧不是現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導所能相比的。自己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這是用智慧抉擇空性後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愛一切眾生,2500多年前就有這樣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出生於王族,貴為凈飯王的太子,當時在種姓制度森嚴的印度,不同種姓之間差別很懸殊,但佛陀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太子,就歧視別人,反而還以非常普通的身份,為一些病人、低賤的人服務。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紀,人類關於平等、關愛、和平的理念,還沒有達到佛陀所講的萬分之一。這一點不是我自吹自擂,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開《毗奈耶經》、《長阿含經》,看看那時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麼程度。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古代的思想過於陳舊、落後。在物質上可能確實如此,當時很難與今時今日相提並論;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卻遠遠把現代人甩在了後面。關於這些問題,你們如果深入領會佛教的奧義,相信一定會讚成我的說法。
總而言之,佛陀所傳講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還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滌盪我們煩惱的灼熱,遣除我們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緣傳》也說:「法為清涼,除煩惱熱。」對這樣的佛法若能經常聽聞、全面了解,就會如《正法念處經》所言:「以聞智慧故,燒諸煩惱樹。」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燒盡無邊的煩惱密林。
六、大學生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現在世間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聞利養,被貪嗔痴所纏縛,為了虛幻不實的目標,日日夜夜奔波忙碌。其實一個人今生擁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後也會捨棄一切而往赴黃泉。當你離開這個世間時,是不是「人死如燈滅」呢?絕對不是,對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對佛陀揭示的解脫道,怎麼樣都不願意修,他們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以此錯誤的人生觀,給自己、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
如今不少人覺得人生只是幾十年,玩一玩就可以,這種想法特別低劣,跟畜生沒有多大差別。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曾說,人若一心一意尋求今生的利益,從來也不希求解脫,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樣了——這不是我講的,是幾百年前的智者說的,他這樣說並不是胡言亂語,有智慧的人應仔細思維。
很多人因為環境、教育的影響,一輩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學生,上了大學以後,智慧沒有越來越大,傲慢卻越來越大了。在大學裡,各種亂七八糟的知識都學會了,對社會、家庭、個人有利的學問,卻忘得一乾二淨。這樣一來,沒有良好的人格為基礎,他們離開學校後,做很多事情都不順利,與人相處也格格不入,於是天天抱怨社會不公、單位不好,從來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就是不少大學生的現狀,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
因此,湯因比博士說:「21世紀能挽救人類的,就是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對當前來講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它,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傷害父母、老師也無所謂,那這個世間會變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現在有些大學生,一畢業就把老師的恩德拋之腦後,完全忘了他們對自己的付出。最近我跟浙江大學的很多教授交談時,發現有些人名副其實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二三十年來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學生的未來勞心費神,這種付出既神聖又偉大,是世間上最有意義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負義的大學生,離開學校以後,見到老師連個招呼都不打,從來也沒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識有多少來自於老師?
作為一個人,理應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本人而言,對出世間上師們的法恩無比感恩;對世間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點滴智慧、點滴學識,都是他們的汗水、青春、健康換來的,就覺得老師恩深似海。不僅僅心裡這樣想,實際行動中也盡量地知恩、報恩,我始終都有這個原則。而現在很多大學生,考上大學就忘了老師的心血,這種人即使以後步入社會,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義,對現代社會來講非常需要。這不是我夸夸其談,而是自己確實從中得到了受用。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這幾年我也一直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弘揚《入菩薩行論》等大乘經論。漢地和藏地許多人通過學習,有了極大的改變,前後可以說判若兩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緣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就像「三車和尚」窺基大師,據歷史記載,當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經的途中,路過一深山老林,見到一茅屋紫氣繚繞,知道裡面定有異人。他進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頭上、身上都長滿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溫,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餘,目的是等釋迦牟尼佛來度他。玄奘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說:「那就等彌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說:「彌勒佛出世還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恐怕你又會錯過時機。這樣吧,不如你現在轉世投胎,等我從印度取經歸來,我們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點頭說:「這樣也好。」當下便按照玄奘的指點,去皇宮投胎做皇太子。結果他投錯了地方,投到了當朝大臣尉遲恭的家中。
十九年後,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不忘前約去找他,勸他出家。此時他已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堅決不肯。後來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賜死!他沒辦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條件,必須隨行三個馬車:一車金銀財寶,一車美酒,一車美女。玄奘點頭默許。
他勉勉強強來到寺院門口,一聲洪亮的鐘聲傳來,驀然驚醒了他沉睡的記憶。他當即淚流滿面,把三車都打發回去了,從此虔心皈依佛門,發奮修行,成為玄奘的座下大弟子,法號窺基,後來終成一代高僧。
可見,有前世因緣的人,善知識在旁邊稍微提點一下,善根馬上就會復蘇。現在有些人到了寺院,聽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覺就流出眼淚,這也是前世的宿緣成熟。當然,我並不是要求你們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大乘佛教。
法國有個人叫馬蒂厄(Matthieu Ricard,1946-),他出家後與身為哲學家的父親有過一番對話,後編成了一本書叫《僧侶與哲學家》,又名《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書中就講了,作為知識分子,應該怎麼樣面對世間?學習佛法的種性蘇醒之後,又該怎麼樣面對生活?這些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結  文
總之,今天在座各位,應當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聽說浙江大學的校標是「求是鷹」,表現的是一種騰飛的個性。現代著名藝術家、弘一大師的弟子豐子愷,也曾任教於浙江大學。崇尚佛教的蘇東坡還當過西湖太守,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這裡可謂「地靈人傑」,與佛教自古以來就有殊勝因緣。
據說浙江大學沒有真正的門,從各個地方都可以進來,如此開放才會有發展,這也是人類未來的大勢所趨。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學說思想,只要對人類有利益,都值得弘揚、值得提倡;而對身心無益的學問,千萬不要去接觸,這樣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安定。
最後,我想留給大家一句話:美麗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輝煌的浙江大學,以及千年古剎的靈隱寺。這兩處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知識分子與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每個人若能都有一顆包容心、利他心,相信會給我們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給西湖帶來一分寧靜與祥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