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 http://blog.xuite.net/janetchang27/twblog/101121101-%E4%B8%AD%E8%A7%80%E7%9A%84%E6%80%9D%E6%83%B3%E6%9C%89%E5%9B%9B%E5%80%8B%E5%AD%97%E5%B0%B1%E6%98%AF%EF%BC%9A%E5%96%AE%E7%A0%B4%E4%B8%8D%E7%AB%8B%EF%BC%8C%E5%8F%AA%E6%9C%89%E7%A0%B4%E4%B8%80%E5%88%87%E7%9B%B8%EF%BC%8C%E5%8D%BB%E4%B8%8D%E7%AB%8B%E6%9C%AC%E6%80%A7%E4%B8%8A%E7%9A%84%E6%9D%B1%E8%A5%BF
慧律法師
中觀的思想有四個字就是:
單破不立,
只有破一切相,卻不立本性上的東西。
瑜伽就是相應法,
這個叫做外無內有,
與心地上相應的東西。
西土大乘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不會超過二種,一個是中觀。
中觀就是講空。
一個是瑜伽、那是講有。
中觀我們常常聽到的八不,
就是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就是這一些八不,
像我們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這個都是一種中觀的思想。
這個中觀的思想有四個字就是:
單破不立,
只有破一切相,卻不立本性上的東西。
唯識學裡面還有講一個圓成實性、
《楞嚴經》裡面還有講一個如來藏心、
我們禪宗裡面講清淨的自性。
這個中觀什麼都沒有。
色法來破除色法;心法來破除心法;
心所法破除心所法;無為法破除無為法。
單破不立,只有破除一切相,卻不立自性上的東西。
他認為自性也是名相,也必須要捨,
到最後自然顯出本性上的清淨。
意思就是說
本性上的清淨,他都沒有談到,不用任何的語言。
他是用破除的、破除的。
當你煩惱除掉的時候,清淨的本性自然顯露,根本不必講。
簡單講撥雲就會見月,那麼自自然然的。
撥雲就是你只要破除這個虛妄的相,
你自然了解自性清淨心是什麼?
這個是中觀的思想。
中觀的思想
如同一個大火爐,碰到什麼東西燒掉,
什麼東西都立不起來。
碰到什麼東西,破除什麼觀念,
到最後講畢竟空,畢竟空,
這是中觀。
是淵源於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思想。
再來瑜伽,瑜伽是外無內有。
《瑜伽師地論》總共有660個法,
瑜伽翻譯成中文叫做相應法,
與心地上相應的東西。
簡單講我們心有660個法。
後來人覺得這個太繁了,
就把它整理起來,就變成《百法明門論》。
換句話說《百法明門論》的淵源就是《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因為講的法很多,
後來的人覺得這個很繁瑣,
這個不是凡夫的心力、時間、心力有辦法研究的,
因此就把六百多個法,刪減掉成百法。
這個就叫做瑜伽就是相應法,
這個叫做外無內有。
外就是境界是沒有的,
只有意識的作用,內有,只有意識的作用。
眾生都認為這個境界是實在的;
在唯識學來講的話,這個也是心所變現出來的。
所以一則是中觀,一為瑜伽。
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
為什麼講中觀是俗有呢?
世間人認為有來有去,有增有減,有一個實體。
在中觀來講沒有這樣子,
緣起自性本空,哪有什麼來跟去、
無常也是自性本空。
你所謂的來去是一種妄想、妄動的執著。
本不來、本不去,自性本空,
這個緣起空性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中觀不研究也不容易開大智慧,
研究了中觀就辯論就所向無敵。
體虛如幻,
你就悟到這個人生、這個宇宙如虛的不實在。
如幻化的繼續..,如幻化出來的一樣。
瑜伽則外無內有,
外無就是沒有外境,外面的境界是沒有。
內有就是裡面是實實在在的,
有這一些意識的作用變化。
事皆唯識咸遵聖教,
事就是萬物,
天地萬物都是從我們意識變現出來的。
咸遵聖教,並契佛心,
統統遵守佛陀的教化,並且符合佛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