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12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大家好!感謝各位來參加我們這次講座。
今天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首席指導老師索達吉堪布,進行一次有關佛教與科學關係的演講。演講過後,我們會留有一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進行問題的交流。
我們西安,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佛教發祥地和傳播地,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佛教的足跡。著名的玄奘大師從古印度取回來的大量佛教經典,成為了中國文化非常燦爛的一部分。玄奘法師曾去的古印度那爛陀寺,是當時大乘佛教的傳播中心。這個教法後來在漢地的流傳,出現了很多波折,而在藏地,則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有特別完整的教育體系,是現代人類文化中相當重要、處於巔峰狀態的智慧寶庫。但可惜的是,由於語言、地域方面的差異,使我們很長時間都不太了解它的精髓。
索達吉堪布,作為藏密大乘佛教的傳承者,本身的證量非常之高,而且他非常熱心、一心一意想把他認為最好的佛法,分享給所有追求幸福、追求智慧的大眾。他跟漢地學者特別有緣,這是我們很幸運的一個地方。他身患重病,但仍不辭勞苦翻譯了大量經論,現在已是著作等身,成冊的就有一百多冊,約上千萬字。而且他的翻譯水平非常非常之高,語言遠遠超過漢地所謂大師級的精準水平,大家有機會可以去閱讀。
另外,索達吉堪布在科學的思維方法上,有高度的理性。他對於邏輯學、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都十分了解,並且能夠很好地應用。他跟大量的科學工作者,在科學方面、在宗教內涵方面,都作過許多研討。經過邏輯、理性的辨析,我們大概可以感受到,我們所處的科學、理性的世界,跟藏密佛教的神秘世界之間,距離並不是太遙遠。
下面,請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
各位老師、同學,很高興跟大家一起交流。你們西安交通大學,我剛才進來時感覺很舒服,這裡的環境、人文等都有特殊的氛圍。今天,我們就在這裡,共同探討一下:科學怎樣成為人類幸福的階梯?
一、什麼叫科學
首先,我們需要界定一下什麼叫「科學」。在座研究科學的人都清楚,科學的定義有好多種,法國[1]、前蘇聯[2]的百科全書中,對此也有不同的說法。但不管是哪一種定義,我認為所謂的科學,就是要客觀反映萬事萬物的真相。
關於科學的分類,以前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種,現在又新興了一種心靈科學,也叫認知科學、心智科學。這種科學揭示了生命最甚深的心靈奧秘,對當前來講至關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如今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而在西方很多國家,相當一部分人卻對此非常重視。不少學者認為,以藏傳佛教為代表的2500多年前的佛陀智慧,是人類極為珍貴的寶藏,佛在《大藏經》中所闡述的佛教真理,詳細地揭示了萬事萬物、尤其是心靈方面的究竟真相。
如今,人類對前兩種科學的研究比較不錯,在特定的範圍之內,可以發現一些事物的規律,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如今的量子力學。可是對心靈科學的探索,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其價值並沒有挖掘出來。那麼,以上這幾種科學,到底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二、當今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快樂還是痛苦
在古代,沒有飛機、大炮、火車,也沒有現在這些高樓大廈、尖端技術。如今毫不誇張地說,科學在物質方面,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上個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充分體現了科技對人類的負面作用。當前,儘管沒有發生這種大的災難,可是在我們生活的時時處處,也經常可以看到科學給人們帶來的恐懼感、不安全感。
古人正是預見到了這種現象,所以,對發展科技多持反對的態度,而鼓勵君子要追求大道。其實在古代,也曾有非常先進的創造發明。比如早在春秋末年,魯班就發明了汽車、飛機的雛形。他用木頭製作的鳥,可以高飛三日不落,他父親偷偷騎上之後,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3]。而他的母親命運更悲慘,騎上他製造的木馬車之後,從此一去不復返,就這樣給弄丟了[4]。
不過,這些技術並沒有流傳下來,也沒有給後人留下隻言片語,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古人覺得這是「奇技淫巧」,過多鑽研會「玩物喪志」。尤其是儒家,看重的是「道」,是高尚的德行,認為下等人才迷戀「器」,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並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就是古人的生活態度。
可是現在的21世紀恰恰相反,人們把所有目光、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學上,高樓一年比一年高,立交橋一年比一年多,轎車一年比一年豪華,表面上好多人拿着手機、開着車,穿的也比以往光鮮,日子過得似乎不錯,但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內心的壓力有多大、焦慮有多重。
許多人年輕時的幸福感,現在可以說蕩然無存了;原來在農村生活的輕鬆感,到了都市裡以後,也全部一掃而光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現代社會只注重物質發展,一味地鑽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卻忽略了心靈科學的重要性。這也正是古人所擔憂的玩「物」喪「志」。
由於受這種潮流的影響,如今在我們藏地,好多農民、牧民極其嚮往城市生活,他們用掉了一輩子的積蓄,想方設法搬到城裡去,分期付款地買房子,並將此視為一生的榮耀。相反,城市裡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已厭倦了紙醉金迷、車水馬龍的生活,他們渴望遠離一切塵囂,羨慕藏地簡單、自由、輕鬆的生活。這種現象很有意思,就像錢鍾書在《圍城》中所形容的:城外的人拚命往裡擠,城裡的人拚命往外跑。
但不管是「城裡的人」,還是「城外的人」,其實都是為了追求幸福。然而,這種幸福究竟在哪裡呢?現今很多人目光短淺,不要說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就連古人那種「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也沒有,他們只盯着眼前幾十年的利益不放,互相競爭、互相攀比,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生活能幸福嗎?
再加上,如今不安定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前不久有報道說,10月31日,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大關。人類從10億增加到20億,用了100年;從20億到30億,用了30年;而從50億到70億,只用了20多年。地球就這麼大,隨着人口的不斷膨脹,日益加深了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和環境污染,使地球的負荷越來越重。為此,很多國家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但實行了「計劃生育」的話,年輕人的負擔會越來越沉重。每個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父母也好、親友也好,成天逼着他要爭氣,將來要為家人爭光。孩子長大後,也要以一己之力贍養很多長輩,如此一來,現在年輕一代特別不容易,每個人身上的負擔相當大。
我曾去了一些大學,也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他們很多人並沒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大多數都在想「我畢業後怎麼樣掙錢,怎麼樣找一個好對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遠大的抱負了。這種想法特別狹隘、特別自私,人人如果都是如此,那這個社會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大家也可想而知。
當然,學生這樣想,有時候跟老師的引導也有關係。北師大就有一個教授,他對他的研究生說:40歲之前賺不到四千萬,就不要來見他。此言論一出,馬上引起軒然大波,網上有人評論道:你學生不是做房地產的嗎,四千萬,就是四個「千萬」——千萬要暴利,千萬要心黑,千萬要行賄,千萬要強拆。只有這四個「千萬」,才有希望在40歲之前弄到「四千萬」。其實大家也可以想想,這「四千萬」的背後是什麼?就是金錢至上、唯利是圖。
現在很多人為了金錢,歡歡喜喜地造惡業,卻從未想過以後受報時的痛苦。誠如《正法念處經》中所言:「如是罪業,作時喜笑,得殃報時,號哭而受。」就拿地溝油來說,不知道從何時起,竟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據有些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大概300萬噸地溝油流向餐桌,通過買賣地溝油,一年所得的利潤近20億。像廣東等很多地方,每到晚上,就有工人在下水道撈地溝油,之後進行過濾、提煉、再加工,很快就看起來跟正常油一樣了。這種劣質油屢禁不止,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人們吃後對健康有極大危害。地溝油現象,實際上在日本和英國也發生過,可是他們要麼通過高價回收當燃料,要麼依靠法律來嚴格控制,以此手段,最終讓地溝油從餐桌上迅速消失。所以,只要人們引起足夠重視,有些現象也不是不能制止的。
現在很多人幹壞事,其實都是從電視、電影上學來的。有些影視劇把這些過程講得細緻入微,居心不良的人一看就會,進而模仿,這是特別不好的一種宣傳。如今有些媒體,對負面的東西宣揚得很到位,然而對正面的東西,卻捉襟見肘。比如對藏傳佛教的描述,就與真相相去甚遠,完全是一些外行人的編造。經過他們的種種誤導,人們對前世後世、善惡報應等真理,很容易產生誤解,進而邪見越來越深。在這種情況下,科學越是先進,人們離幸福就會越遠。
三、尋找幸福的立足點
講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問:「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它實際上是一種滿足感。馬克思也認為,幸福是「慾望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這個定義比較貼切,跟我們佛教講得很相似。佛教里是怎麼說的呢?《遺教經》云:「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只要內心滿足了,就算生活再簡陋,也仍是一種幸福;假如內心不滿足,就算生活再富足,也不會有幸福可言。可見,幸福是內心的一種狀態,並非完全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推知,內心若沒有得到滿足,科學發達了,物質條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幸福。愛因斯坦也說:「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說,要想獲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後才能是一個幸福的人。
可是現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個沒有德的人,怎麼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說:「今天的中國,有的人很有權力,有的人很有財富,有的人很有知識,有的人很有名氣。可他們普遍都沒有一樣東西——良知。如此一來,縱使你擁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無憂的窮人!」
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像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識方面並不是很欠缺,跟過去的知識分子比起來,他們精通電腦等先進技術,擁有前人所不具備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於從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數人只知道想着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不考慮社會,這是相當悲哀的。其實,漢地歷來有很好的傳統文化,教人該怎樣為人處世,其中釋儒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根,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對生命沒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義,對你短暫的今生、長遠的來世,都會有特別深遠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學生對佛教感興趣,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質上,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慾望是無有止境的,哪怕你一個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會心滿意足。佛陀在經中亦云:「世人求欲,不知厭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無厭無足。」
一個人擁有得再多,享用實際上也是有限的。俗話說得好:「家有豪宅萬千,夜寐僅需七尺;縱有良田千頃,日食不過三斗。」所以,希望大家將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盡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費。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幫助,他們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飽受煎熬,對此,有能力的人不應該置之不理。
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1、了解因果規律
在座的每個人,今生中能衣食無憂,按照佛教的觀點,這是源於自己前世的福報。假如你前世造了許多善業,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財富等也會紛至沓來;假如前世沒有造任何善業,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樣,今生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還會感情不順、家庭不和,錢財不知不覺就不見了,最後傾家蕩產變成窮光蛋。這一點,無論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實不虛的。
前世的善業和惡業,對今生的苦樂起到直接作用。那麼同理可知,我們下一世會怎麼樣,也取決於今生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運並不是別人來支配的,這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無礙的智慧觀察一切因果後所發出的獅子吼。
不過,世間上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並不是特別多。既然它是真理,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學校也講過: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像在漢地很多城市裡,對科學原理一竅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他們不知道、不認可,並不能說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來判斷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會很正確。所以,對於一些客觀規律,大家務必要以公正的態度來對待。
2、以禪修調整身心
懂得了因果規律之後,對於各種得失榮辱,就沒必要太斤斤計較了。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彎彎曲曲,這個誰都避免不了,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遇到痛苦時,盡量將它轉為道用。
當然,這話說起來簡單,可假如你從來沒有修行過,這方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很大作用。所以,現在許多大學裡,都開設了禪學社,想通過禪修的方式,將佛法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對心靈起到一些幫助。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赫爾伯特·本森博士(Herbert Benson),曾做過一些冥想實驗,研究結果證明,禪修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到了1997年,60%的美國醫學院,都在傳授這種「放鬆療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很多大醫院也提供這個療法,而且效果非常非常好。目前,打坐成為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風尚,一千萬美國成年人「經常」打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特別快,每個人的壓力相當大,人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禪修。
此外,美國某醫療中心對禪修也有一項研究測驗。他們先讓實驗者每天禪修27分鐘,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然後通過儀器檢測,發現實驗者禪修後的快樂指數,遠遠超過了禪修之前。
還有個美國研究中心,對藏地的一些仁波切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禪修後的幸福感增強了百分之七百,致使科學家們以為機器壞了。他們又找來—群對禪修完全沒有概念的大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禪修與不禪修也有天壤之別。
這樣的心理療法,如今在歐洲、新加坡等很多國家,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關注。你們以後在這方面,如果也能有一些探索,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不然,把一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財富上,肯定是不會快樂的。這一點,有些學生現在也許並不了解,但你到了社會上以後,慢慢就會感受到,人類的腳步再怎麼快,也比不上科技高度發展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高科技若沒有以正確的心態來引導,很容易就會偏離方向,將人類帶入特別可怕的境地。因此,通過禪修來調整人們的身心相當重要。
3、思維佛教法義
現在有些人禪修學佛只是一種形式,內心沒有多大改變的話,這也是遠遠不夠的——當然,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如今有些人十分極端,認為佛教中念佛、參禪、出家、燒香、磕頭,這些都沒有必要,完全是一種形式,這種想法其實不對。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形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說所有形式都多此一舉,那世間男女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費周章去登記結婚、舉辦婚禮呢?所以,有些人也不能太過分,覺得佛教中這個是形式、那個是形式,這一切都應該統統丟棄。
當然,只停留在形式的層面上,也是不行的,作為佛教徒,至少應該有一些內證功德。即使沒有的話,對佛理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不容易走偏,隨外境而轉變。假如你懂得了佛理並經常思維,內心就不會有太多掛礙,煩惱和痛苦也會煙消雲散。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樣的快樂,是一種真實的快樂,是開豪車、穿名牌所享受不到的。為什麼很多大德住在荒無人煙的山裡,也依舊悠然自得?就是因為他們通過多年的修行,內心獲得了自在,明白萬法如夢如幻,不會像世間人一樣對很多東西特別執著,稍有不順就想自殺,買很多安眠藥……
每天打開新聞,就知道世間人真的非常可憐。他們的所有痛苦都源於什麼呢?唯一就是執著。假如學習了佛教的空性觀、無常觀,或者一些其他教義,對很多事情已經看破了,那麼有錢也好、沒錢也罷,內心都會非常自在。甚至,即便是有了很多錢,也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像著名的慈善家李嘉誠,去年他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富豪中,位列第8,財富方面是排名第14。儘管家財萬貫,但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對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並不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他母親是一位特別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就教他善惡必有報,崇善積德,多行善舉。後來,李嘉誠在教導子女時,也常用佛學啟發他們做人的智慧,三分之二教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
他本人曾說:「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我賺的錢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白賺來的錢。」他還在很多場合中,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學佛的人。」
相比之下,現在有些人,沒有很多的錢,卻揮金如土;沒有很大的權,卻利用自己的地位損害很多生命,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幾十年的時間一眨眼就過了。但不管這個人生是長是短,當你死的那一天,回顧一輩子到底做了什麼時,最好不要有很多壞事。
如今很多人特別自私,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為了錢財、地位可以不擇手段,對道德倫理特別漠視。甚至別人若是重視道德,他們還非常看不慣,想方設法地進行打擊。所以,現代人普遍面臨著一種精神危機。要知道,我們在物質上出現危機的話,其他各國可以支援,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我們的精神家園變成了荒漠,恐怕誰也沒辦法挽救了。
因此,現在最關鍵的,就是要重拾傳統文化,讓每個人有一種正確的信仰,有一種道德的約束。以前很多留學生跟我說,他們到了英國、美國以後,如果對同學和老師說「我沒有信仰」,他們都會特別驚訝,覺得沒有信仰就沒有約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考慮來世怎麼樣,這是相當可怕的。
前不久,英國科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說,所謂的來生,只是為怕死的人編造的「童話」,人腦在停止運轉之後,生命便不復存在了。這一番言論,實際上並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倘若他翻閱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了解一下佛教理論,就會知道,想推翻來生存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為且不說別的,單單是許多案例,就曾真實發生過[5]。
五、心靈科學才是通往幸福的階梯
總之,大家應該通過修學,讓自心得到一些真實的利益。聽說你們這邊有學藏傳佛教的,也有學漢傳佛教的,尤其是不少人對「心中心法」感興趣。關於「心中心法」,我個人認為它非常好。這樣說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以前看過元音老人的書,雖然沒有時間詳細地看,只是大概看過幾本,但看了以後,覺得裡面講得非常好。第二點,他們的傳承弟子中,並沒有發現誰誹謗因果、對上師三寶不恭敬。很多人都對三寶極有信心,對傳承上師非常感恩,對眾生也有大悲心,這是分辨正法與邪法的一種準繩。
現在有許多高僧大德,比如本煥老和尚、噶瑪巴,也對「心中心法」有正面的評價。其實,判斷一個修法是否可以接受,關鍵要看它能否對我們相續有真實的利益。若有利益,那不管是哪一個法門,我們都可以去學習、去修持,這一點非常關鍵。
在座的還有一些老師,雖然不信仰藏傳佛教,但以一種研究的態度去了解它,這樣也特別好。因為藏傳佛教中保留着無比珍貴的傳承、典籍,包括有些因明和密宗的竅訣,在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中根本得不到。所以,如今西方和東南亞很多國家的修行人,排除萬難前往雪域高原,多年來一直苦行求法,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短暫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對我們每個人來講不可缺少。現在許多人崇拜一些名勝古迹,像你們西安的兵馬俑,聽說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最稀有的。最稀有的是什麼呢?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的智慧,細緻描述了宇宙世界、人類本源、價值取向等方方面面,至今這些都完整保留在《大藏經》中,這麼珍貴的百科全書,才是最大的「奇蹟」。
但可惜的是,對於名勝古迹,每天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而對於印漢大德辛辛苦苦翻譯出來的《大藏經》,去參觀的人可以說寥寥無幾。當然,這些也並不是「參觀」一下就能明白的,而需要真正地深入經藏,認真學修才能徹底通達。
現如今,人類在物質上不斷地往前趕,但在精神方面,應該不斷地往後「退」,「退」到2000多年前。就像湯恩比博士所說:「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在過去的時代里,尤其是佛陀,對器情世界的認識、對痛苦的解決方法,已經揭示得淋漓盡致、無一遺漏。所以,特別希望很多知識分子,今後不要只從外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尋找幸福,更重要的是,應當從內在的心靈科學上去探尋!
主持人:下面由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的劉副會長致答謝詞——
劉亦雄副會長結語:
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聆聽索達吉堪布的開示。
我知道索達吉堪布,是在將近20年前閱讀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傳記時,之後也閱讀了堪布的一些著作和譯著,從此就對法王及其上首弟子之一的索達吉堪布,生起了深重的恭敬和信心。但由於種種因緣,直到今天才能親眼目睹堪布,親耳聆聽堪布的開示,所以從內心裡邊,我非常珍惜、非常感激。再次向堪布表示感謝!
今天,堪布從科學、道德等諸方面,給我們進行了開示,尤其是最後講到幸福在哪裡?不能光從外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去尋找,而要從內在的心靈科學上去開發。對此,相信每個人都深有感觸。
作為此次活動發起者之一的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能夠邀請到堪布,邀請到大家,我們覺得非常榮幸。這個研究會是在今年7月11日成立的,掛靠於西安交通大學,它致力於道德的學術研究和社會推廣,希望各位同道同仁能對我們的工作多多地參與、多多地指導,也希望大堪布對我們多多地指點。謝謝大家!
[1]法國《百科全書》中說:「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2]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說:「科學,是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系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3]唐朝的《酉陽雜俎》記載: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念妻心切,就做了一隻木鳶,只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他常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媳婦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鳶,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鳶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4]王充的《論衡·儒增篇》中說:「巧工為母作木馬車,木人御者,機關俱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
[5] 詳見堪布在西北大學的演講——《來世生命及往生凈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